close

昨天上日文課時,一開始老師寫了幾個單字,其中有一個是「俳優」,然後老師就又補充了「女優」(別想歪啊!我們可是很正經的),接著老師就有點語帶感慨的說,其實他很討厭台灣人老是把日文的漢字直接發音來念,像最近的某個展(好像是動漫展吧),裡面有個相關的工作叫「聲優」,日文是「sei  yuu」,但是台灣人就喜歡直接念成「生幽」,電視裡的主播介紹時就直接「生幽、生幽」的念。

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「配音員」,老師所擔心的是,台灣人總喜歡直接把日文的漢字當中文念,這樣久了之後,也許以後台灣人就不知道「配音員」是什麼了,他覺得這樣會讓我們自己的語言慢慢不見。對老師來說,日文的漢字就是日文,它有自己的發音,如果台灣人總是喜歡直接念成中文,其實會喪失掉很多學習的機會。

聽到這兒我真是猛點頭,想到之前喧騰一時的「學測題目中出現Orz」事件,那次的範例題目中,要考生找出不是正統用法的詞,大部分我都找出來了,沒想到最後漏了「星座達人」,原來答案應該是「星座專家」才是對的。

那時我猛然一驚,原來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「同化」了。

又例如「女優」,日文意思就是女演員,但在台灣,因為前面總喜歡冠上「AV」一起念,到後來,「女優」兩個字在台灣就變成是一個帶有負面意義的詞;或許很少人知道它真正的意思,甚至更少人知道「女優」是「日文」。

其實日文本身就充滿很多外來語,甚至有的還是把古時候的中文變成他們自己的語言,流傳到現在。文化、語言的演變和傳承其實並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事,也無關對或錯,說不定我們現在許多用法在以前也不是正統;但假使有一天,輪到我們這一代,甚至下一代的字典裡出現了「女優」、「kuso」、「orz」這些已經變成「中文」的名詞解釋,我不知道這到底該是好還不好。

也許有人認為這些都是次文化,並不值得擔心;也許有人認為這些只是為了表現創意的用法,不需要大驚小怪,但我認為,這只是因為我們現在看不到而已──文化的影響不見得是在一個人短短的有生之年就看得到的。

我很欣賞我們老師討厭台灣人直接把漢字念成中文的態度,因為我覺得他很尊重日本的語言,但是並不代表他不愛中文;相反的,正因為他了解得越多,才越有資格去評判。

其實我並不排斥所有「非正統的語言」,甚至也覺得有些很有創意、很有趣,只是令人憂心的是,當一個人在對自己本身的定位都很模糊了時,又去大量接收其他的文化,到最後,他學得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hba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